全新自研的 LaTeX 科研平台
它不是掌控者,而是仆人。 它不嘶吼,也不炫技。 它在你需要时出现,在你专注时隐去。 它是我们心目中的工具的理想状态。
引子:科研人的时间,到底去哪儿了?
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:
- 把文献从 Zotero 导到 Word,又从 Word 贴回 LaTeX,光是“搬运”两个字,就让你原地耗掉一个下午。
- 为了改一篇稿子的参考文献格式,打开了三个文档、两个网页、五个标签页,最后还是靠手动一条条改。
- 和导师、合作者对文档版本反复确认,明明已经发了 v3_final_final_last_but_really_final.tex,结果还是漏了最关键的注释。
- 想整理下思路写个框架,一转头打开白板工具、思维导图工具、笔记工具、再切回写作工具——写到哪是哪,找不到就算了。
这些时刻,令人抓狂。
而更抓狂的是:我们早就习惯了这些痛苦。
仿佛做科研,就应该配套「反人类的工具链」; 仿佛搞学术,就不能拥有高效和美感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—— 如果我们把写作、笔记、协作、排版、分享,全都收进一个平台里, 如果这个平台懂科研人、懂LaTeX、也懂AI,那会是什么样子?
我们当然理解,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时间,其实并不是浪费在真正的“科研”上。
更多时候,你是在应付无休无止的组会、汇报、审核流程和那些说不上有没有意义、但你必须参加的会议。再加上一大堆行政事务——填表、盖章、走流程——这其中的荒诞,哪怕你不想抱怨,都很难不叹气。
坦率地讲,这些问题,我们解决不了。我们没有权限,也没有权力。
我们是做工具的,不是做制度改革的。
但好消息是:这类“结构性问题”,确实正在逐步改善——从管理者到学生,大家都开始意识到:再这么耗下去,科研只会越来越像打工。
所以我们只能从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下手,从“科研工具”这个小切口,想办法把你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抢回来一点。
我们知道,这可能改变不了你今天几点能下班,但它可以决定你晚上是不是要为了一份PPT、一个投稿格式,熬到凌晨三点。
我们没法让你少开会,但我们可以让你真正写东西的时候,少走点弯路。
这,是我们能做的,是我们想做的。
LaTeX 工具圈的现状:
界面复古
有些工具,打开页面的那一刻,你会以为自己穿越回了上个世纪的信息技术课堂。
菜单栏密密麻麻,按钮长得像 Excel 的侄子、PS 的远房亲戚,哪怕只是加个图、插个公式,都得点三四下、切好几个面板。
交互设计极其原始:
- 拖动不灵,响应延迟;
- 页面闪动,字体锯齿;
- 图标像是 1998 年中关村培训班出的 CD-ROM UI 模板。
就这体验,居然还敢收费。 关键是他们还不觉得有问题——仿佛科研人就该忍受“工具简陋”的命运,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:“这才是极客风格”。
不好意思,现在是 2025 年了,我们不是在玩命令行美学,我们只是想高效写一篇文章。
社区荒凉
你用着用着发现某个功能不太行,善意提个建议,想象中是产品经理热情回应:“感谢你的反馈,我们下个版本就加。”
结果现实是: 👻 没人回。 👻 GitHub issue 半年无人问津。 👻 最后有人冒泡,一句:“欢迎 PR 或 fork。”
你不是社区开发者,你是普通用户啊兄弟,我来是写论文的,不是来当工具二次开发义工的!
更离谱的是:很多工具连团队都不明确,你不知道谁在维护、也不知道下个月它会不会挂,整个生态仿佛靠爱发电。
工具割裂
科研流程应该是流畅的,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,思路一通百通。
但现实是:我们被迫在七八种工具之间“跳栏”:
- 写作用 LaTeX 编辑器
- 画图得切回 Matplotlib、Origin 或 PGFPlots
- 看文献用 Zotero,但笔记又记在 Notion
- 文档协作得靠微信+邮件反复传文件
- 做幻灯片要回到 PowerPoint,还得截图贴图,手动调格式
这不叫科研,这叫“科研体能障碍赛”。 每切换一个平台,脑子就要重启一次,一天下来你不是被课题熬垮的,是被工具搞崩的。
更惨的是——这些工具根本互不认识,什么双链、引用、同步,全靠你人肉搬砖。
而且只要其中一个工具挂了、断了、打不开了——整条流程直接断片。科研成果卡死在工具之间,动弹不得。
贵还难用
科研工具圈最吊诡的一点是:贵的离谱,却做得像业余。
不少工具标榜“高级账号”、“团队协作版”、“无限项目”,动不动就年费好几百、上千。你以为升级后会解锁天堂,结果发现:
- 协作功能就是共享链接,没有权限管理、没有评论机制,甚至同步都有延迟
- 高级模板不过是多了几个
\maketitle
的封面变种 - 服务器一忙就崩,连 PDF 编译都能失败一下午
- 还不如自己本地装个 TeXLive 编译,至少稳定
更扯的是:你不付费吧,一堆限制;付了钱吧,服务质量没提升,唯一变得“高级”的只有你的账单。
就这体验,有脸打着“服务科研人”的旗号?